快来看 德阳这个地方含龙量极高
2024-02-06 04:49:00
寻龙好去处 文庙等你来
龙,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精神象征,是象征吉瑞的文化符号,千年来笼罩着神秘色彩。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中华大地上就有了原始龙的形象,它很早就已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建筑、器物、织物之上。
与此同时,在民间,龙一直是吉祥的化身,舞龙灯、赛龙舟……龙成了中国的象征、中华民族的象征、中国文化的象征,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民俗活动保佑五谷丰登、人间太平。
德阳市博物馆除了古建筑有众多的龙外,馆藏文物的龙也是各个精美,活灵活现。
龙首玉带钩
从西汉到清代都是潮流
俗话说:“远看头,近看脚,不远不近看中腰。”在古代,有一种腰间饰品在男子中十分流行,这就是带钩。带钩是人们用在腰带上的饰品,起扣拢腰带的作用,考古发现显示,带钩起源于史前时期,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即已出现玉带钩。金属带钩起源于西周末期的黄河流域,最早见于华夏族的服饰中,战国至秦汉时期广为流行。
在德阳市博物馆,有四件龙纹带钩,一件西汉龙首玉带钩、一件西汉龙首青铜带钩,以及两件清龙首玉带钩,长度均在10-14厘米之间。两个时期的龙纹带钩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:西汉时期的龙纹带钩躯体较长,蜿蜒曲折呈“S”形或琵琶形,装饰纹样简单,趋于简洁流畅。而清代玉带钩形制多以琵琶形、如意形为主,饰有龙凤、鸟兽等。清龙首玉带钩整体透亮有光泽,青色与褐色相间,其中一件钩首雕刻龙头、龙眼突出,两角突起,钩身雕刻一蟠螭,两龙相视,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情。
有腾飞之龙 也有蹲伏之龙
《说文解字》中对龙的解释为:“鳞虫之长。能幽,能明,能细,能巨,能短,能长;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。” 在祖先们的想象中,龙无所不能,变幻莫测,既能在空中飞,也能在陆上行,还能在水中游,是一种三栖全能生存动物。从“龙”文物中,我们也能看到形态各异的龙,或爬行盘绕,或腾跃奔走,或姿态轩昂,或灵动可爱,龙纹造型丰富多变,不拘一格。
宋代墓中多出土三彩陶龙,德阳市博物馆内有一件呈蹲伏状的三彩陶龙。该陶龙通体表现较抽象,大多系手捏制成形,龙身呈曲弓状,四肢与龙尾立于平板形器座之上。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正建先生曾指出,‘伏龙’本宅中之神,每年定期要在宅院各处行走,所到之处便伏下来,有‘伏龙’在,则不宜动土,而将‘伏龙’放于墓内,可知墓是按墓主人生前住宅的形制布置的。安放‘伏龙’出于镇宅、镇墓的功用,建墓者们指望它的神力来吓退盗墓之徒。”
明代,除了陶龙,“龙”元素多饰在谷仓罐、瓷器上,德阳市博物馆藏有一批龙纹谷仓罐,呈釉褐色,形制上基本接近。谷仓罐即是美好示愿,以安魂灵。谷仓罐堆塑装饰题材中,将飞龙点缀在谷仓罐上,是一种吉祥的象征,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理念,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灵魂世界的所思所想。
清代的龙纹更富于变化
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龙纹饰的形象不断地被整合添加,从最初原始形态的抽象到拟兽形的清晰,从简洁稚拙的蛇形单体到复杂灵性的多种组合,其发展演变折射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貌。
清代,瓷器上的龙纹达到了全盛时期,龙纹瓷器是德阳市博物馆里数量最多的“龙”文物,紫砂壶、瓷碗、瓷杯、瓷盘……不一而足。明清的龙纹风格较前时代更凝重、威严,多凶猛,为比目眼,怒发冲冠,因为这一时期崇尚火德,故在龙身上通常还带有火焰纹。到了清代,龙的组合更加富于变化,有团龙、二龙戏珠、龙凤呈祥等。龙纹的造型也随环境、时期的不同千变万化,将不同时期的文化以及对生活的态度都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画龙点睛的典故人人皆知,在中国历史上,画龙的传统由来已久。近代的张大千、齐白石、徐悲鸿等大家都有龙画传世。关于龙的书画作品,德阳市博物馆收藏有王宫午墨龙图轴、团扇面。王宫午,雅擅丹青,尤其善画墨龙,其所作烟云满纸,天骄游龙穿越云中,甚为壮观。传说他画龙用如椽大笔,加手掌横涂纵抹,气概非凡,龙的精神活灵活现。
龙年来啦,好多朋友都加入了“寻龙大军”,开启了“寻龙之旅”。来德阳文庙,当一盘“寻龙达人”吧,拍下那张属于你的龙年幸运照。